您当前的位置:最新展览

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 --《南社砚谱》文化精品工程创作展览暨首发仪式

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 --《南社砚谱》文化精品工程创作展览暨首发仪式


   今年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纪念是为了不忘初心,研究是为了牢记使命。


活动推出限定300本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南社砚谱》文化精品工程图册,采用精选顶级宣纸打印,是由华宝斋、西泠印社联合出品的重大文化成果。


南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倡导新文化、以文学为武器、以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清王朝为革命目的的文化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由同盟会会员和晚清新型知识分子在江苏苏州成立,社友遍布全国及东南亚各地,最盛时多达1100余人。



当代中国南社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和中国社科院的发起与领导下,逐渐由南社纪念走向南社文化研究的道路,至南社100周年纪念已形成了“三波”文化高潮,而近十年来的中国当代南社研究,已将 “南社学”推向了更广泛的学术与文化道路。


各文史类高校的学科建立、百余部卷南社学著作的出版、百十位南社学硕博新英人才、各地南社研究机构或团体的相继成立、近百次南社文化或艺术活动的不断举办、海内外南社文化活动的频繁交流、全球600余位后裔无私奉献,并且大量著书立说,成为了学术型的后裔,夯实了百年南社的文史宝库。



南社当代研究资料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背景下,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纪念南社的爱国情怀,传承南社文化精神,热爱祖国,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举办南社成立110周年纪念大会的宗旨和目的,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01

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

《南社砚谱》大型文化创作展览暨首发仪式


展览地点

苏州彬龙美术馆·中国南社文史馆


展览时间

2019年1113--2020113


展览开幕时间

2019年11131500


指导单位

民革中央

民革江苏省委

苏州市政协

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

苏州市社科联

中华南社学坛

中国文化书院


 

  主办单位

民革苏州市委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中国南社文史馆

苏州彬龙美术馆

枕砚山房藏砚馆

苏州市南社研究会

 

  支持单位


中共苏州市姑苏区委统战部

苏州市侨联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

中国南社画院

西泠印社

东吴印社

南京印社

岭南印社

山东印社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


展览地点

苏州市观前街212号三楼


咨询电话

0512--67292610




南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其成员既是中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教育的文人,又是较早“西学东渐”的新型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前,改造社会、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基本都由这一代南社新俊知识分子在呼唤,因而,南社成为时代青年向往的进步组织。顾颉刚先生曾说:“那时革命的文学团体,是陈去病和柳亚子所领导的南社,……我们作为中学生仰望之若神仙。”



事实上,南社社友不少人本身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如沈尹默、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陈德瀓、沈雁冰、刘半农等。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史上推动社会变革与文化革新的重要力量,也为中华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学术资源。



02

《南社砚谱》镌录--南社社友手迹名录


孙中山先生

《三民主义序》手迹

及名人题跋 砚铭

南社110位社友手迹 砚铭



南社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分为两方面,一是引进西学,许多西方先进文化都是由南社人率先介绍到国内的,先进文化的引进,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曾指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南社人正是活跃于晚清至五四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


二是保存国学,近代对于国学的研究保存,南社人也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梳理整合,使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在西方文明的入侵下开始现代化的历程,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主体的坚持,承担起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的重任。




03

孙中山手书《三民主义序》·跋  铭砚



   砚铭:孙中山

(1866—1925)广东省香山县人。字载之,号日新。1895年在香港建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2年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题拓:周南 王志雄  王志紘

周南,1927年生,祖籍山东曲阜。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燕京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外文系。1946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文学系。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外交部副部长、中华南社学坛总顾问


王志雄,1950年生,孙中山先生曾外孙,孙婉、王伯秋孙,曾任上海市农药检定所所长。1981年应中央统战部邀请,作为亲属代表赴京参加宋庆龄先生追悼大会。从事辛亥革命和南社研究四十余年,历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第五、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华辛亥文化基金会主席、台湾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特聘顾问、中华南社学坛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南社与辛亥革命后裔大会主席团主席。


王志纮,1963年生,孙中山先生曾外孙,孙婉、王伯秋孙,经济学学士,退休于上海兰生鞋业有限公司。1981年应中央统战部邀请,作为亲属代表赴京参加宋庆龄先生追悼大会。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民革上海市委祖统委委员、中华南社学坛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南社与辛亥革命后裔大会主席团副主席。

砚铭:于右任

(1879—1964)陕西三原人。字右任,别署髯翁、神州旧主,晚年号太平老人、痛臂翁等。1904年因著《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讽时政遭清廷缉潜逃上海,与同学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并参与筹设中国公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与邵力子、王无生等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兼主笔。1909年起先后创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宣传革命,影响极大。1912年任南京民国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返回陕西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分会委员。1927年初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去台湾。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于右任先生文集》、《牧羊儿自述》等。  

题拓:苏士澍

苏士澍,1949年生,北京人,满族。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现兼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出版社长,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主席。 



砚铭:吴稚晖


吴敬恒】(1865 -1953),江苏武进人。名敬恒,字稚晖。1902年加入上海爱国学社,曾参与《苏报》工作。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1906年在法国与张静江、李石曾等创建世界社,发刊《新世纪》周刊。1911年后,吴稚晖多从事新文化运动,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1915年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1918年发表《补救中国文字之方法》一文。1919年,吴稚晖和李石曾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2年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早年学习世界语,并在国内外刊物上竭力宣传推广。1923-1925年曾与蔡元培共同创建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并积极倡导注音识字运动。1924年,吴稚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粥会"。


题拓:陆彩荣


陆彩荣,1963年生,江苏兴化人,高级记者。曾任光明日报总编室、经济部副主任、科技部主任、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现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砚铭:邹鲁


  】(1885-1954),广东省大埔县人。原名邹澄生。1908年,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1924年,邹鲁任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1927年,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1929年,中国军阀割据,邹鲁自日本归国。著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国国民党史稿》、《汉族客福史》、《环游廿九国记》、《旧游新感》、《教育与和平》等。今有《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题拓:吴雪


吴雪,1959年生,安徽省亳州市蒙城人,中共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曾任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安徽省直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书协主席。




砚铭:沈定一


沈玄庐(1883—1928)浙江萧山人。字剑侯,号玄庐。1910年参加上海光复之役。民国初年被推为浙江省议会议员。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1916年任《民国日报》撰稿人,并被选为浙江省议会议长。1917年护法斗争失败后由浙江避居上海。1919年在上海任《星期评论》主编。1920年与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1921年任《劳动与妇女》周刊编辑和撰稿人。1923年在上海加入国民党。1926年出席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的国民党“二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著有《玄庐文存》。


题拓:丁方

丁方,1956年生,陕西武功县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师从刘海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名誉研究员,意大利安布罗休学院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前中国美术创作重大问题研究》、《佛教艺术图像学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神圣山水》、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绘画材料与修复研究人才培养4项;艺复兴国际科研平台建设》主持人。





砚铭:黄昌榖


黄昌谷】(1889-1959),湖北省赤壁人。字贻荪。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工科,后由汤化龙资助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矿冶硕士学位。1912年 入同盟会后任孙中山秘书。1920年回国跟随孙中山参加南北伐。参与广东大学(现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前身)成立筹备工作。参与黄埔军校成立筹备工作。1924年,黄昌谷代孙中山在天津接待外国记者团体。1925年 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秘书长,监察员监察委员。1926年3月18日 北京各团体召开国民大会,抵制英日等列强的"八国最后通牒",并代表国民大会宣读对"最后通牒"的驳复。1928年 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9年6月1日,南京。孙中山南京奉安大典8位扶灵人之一。抗日战争前后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授,开始终生从事教育。创立国父遗教出版社,任社长。宏扬、研究孙中山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终生不懈。


题拓:谢春彦


谢春彦,1941年生,山东东营人,当代中国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上海中国画院高级画师。曾为教师、记者、编辑。1980年以来曾多次应邀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2002年被美国旧金山市政府授予有特殊成就的艺术家称号。



砚铭: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江苏吴江人。字佩忍,号巢南。1898年在家乡同里与金松岑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1902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发起组织同里支部。1903年东渡日本,加入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旋改为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10月与汪笑侬等创刊《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到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会务,编辑《国粹学报》,并与吴梅、刘季平等发起神交社。1908年初与徐自华等在杭州组织秋社。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等一起创建南社。1918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运动。1924年出任国民党江苏临时省党部委员。1931年后辞去各种职务。著有《浩歌堂诗钞》,并有《百尺楼丛书》之辑,今有《陈去病全集》、《陈去病诗文集》及《补编》等。

题拓:连辑


连辑,1955年生,山西沁源县人,大学学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名誉博士,研究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砚铭:胡汉民


胡汉民】(1879—1936年)广东番禺人。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1901年中举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08年至1909年赴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国民党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题拓:王守常


王守常 1948年生,北京人,著名学者,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佛教、近、现代思想史等。曾任《东方文化集成》中国文化编及著名学界集刊《学人》杂志联合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他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学者,作为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砚铭:徐谦

  】(1871-1940),安徽歙县徐村人。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1904年应试及第,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长。1910年,同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19123月,任司法部次长。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以观察员资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923年任岭南大学文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1926年随冯玉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司法部长。1927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著有《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论》、《徐季龙先生遗诗》等。

题拓:李文亮


李文亮 号量公、量工,1960年生,山西临汾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会理事、山西书协、美协理事、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副会长、山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诸多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国书馆、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等机构收藏。作品曾多次被全国学术刊物专题介绍,并出版个人画集十余种。现任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砚铭: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字组庵, 号无畏。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912年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后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1923年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 ,著述有《讱庵诗稿》、《组庵诗集》、《非翁诗稿》、《慈卫室诗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读其诗亦可赏其书。有《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谭延闿书风》印行。


题拓:吕章申


吕章申,男,1955年生,河北省大名县人。中共党员,高级建筑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从事书法创作研究近40年,曾向著名书法家启功、朱乃正等先生学习书法。其书法以“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特点而闻名,以“朴实、疏朗、散淡、文雅”的风格而著称。



砚铭: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字组庵, 号无畏。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912年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后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1923年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 ,著述有《讱庵诗稿》、《组庵诗集》、《非翁诗稿》、《慈卫室诗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读其诗亦可赏其书。有《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谭延闿书风》印行。


题拓:高洪波


高洪波,1951年生,内蒙古人,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先后出版过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吃石头的鳄鱼》等,评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散文集《悄悄话》、《我想》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冰心、陈伯吹、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